中英互译篇1
关键词:翻译;正说;反说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23-02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英语这个媒介就成了最大众化的交际工具了。其独特的实用性、普遍性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英语翻译又在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般来说,翻译可分为直译和意译,无论笔译还是口译都牵涉这一既简单又复杂的原理。很多情况下,直译的效果是生搬硬套的,听起来不顺,因为某些句子的翻译是需要根据语境,及对有关国家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的同时综合应用本身的知识进行翻译,即意译。
1正说与反说的内涵
本文所述的“正说”与“反说”属于意译的范畴,是引申的翻译。正说,是以常规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就能够得出的翻译,以肯定的方式表达;而反说就是改变一下思维的角度从反面推理得出译意的一种否定表达方式。反说不仅仅包括形容词,也包括副词、名词、动宾词组,介词词组和不定式词组等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在社会、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和牵强附会以致词不达意,因此,常需要把英语中的正说译成汉语中的反说。英语虽然是正说,但译成汉语的反说往往更能表达作者的原意,同时,更能符合汉语的习惯;反过来,有时也需要把英语中的反说译成汉语中的正说,才能曲尽原意。要想将正反说互译得更好,要选取相关的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从汉语中相关场景和氛围中找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另一方面,译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渊博的知识,能熟练运用中国成语、俗语、俚语等使得译文流利顺畅,读来毫无晦涩之感,让读者可以越过语言的障碍,在对原文理解正确上与作者达成默契与共鸣。下面来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一转换的原理。
2正说变反说
常见是的正说变反说,也比较容易理解。例如:
1.WetPaint!译成:油漆未干!
2.Wehaveanalthoughopenmind.译成:我们完全没有成见。
3.Thisexplanationisquitethin.译成:这种解释的理由很不充分。
4.Appearancesaredeceptive.译成:外表是靠不住的。
5.Thisissometimesablessingindisguise.译成:有时,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Theboardwascloselydividedonthequestion.译成:董事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分歧,双方势均力敌,相差无几。
7.Hedivedintothewaterfullyclothedandrescuedthechildren.译成:他没有脱衣服就跳入水中,把孩子们救起来。
8.TheyhadbeeninShanghaiforaweek,buthadremainedinseclusion.译成:他们来到上海已经一个礼拜了,却一直没有露面。
9.IfeltsomuchateasethatIfoundmyselfspeaking.译成:无觉得无拘无束,就不知不觉说起来话来。
10.Heseemedtobeatalossfortheprecisewordtocompletehisthought.译成:他似乎想不出恰当的字眼来把他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
11.Theycouldaccepttheplanwithdignity.译成:他们可以接受这个方案而又不失体面。
12.Shehasanincisivemannerofspeaking,happilyfreefromummsanders.译成:她说话干脆果断,完全没有哼哼哈哈的腔调。
13.Weprotestedinvain.译成:我们提出了抗议,但毫无用处。
14.Themainshortcomingofhisarticleislackofeconomy.译成:他的文章的主要缺点,是不惜笔墨。
15.Johnwasafoolfordanger.译成:约翰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
16.Shortnessoftimehasrequiredtheomissionofsomestates.译成:由于时间短促,没有能访问某些国家。
17.Heaccusedthemofbadfaith.译成:他指责他们不守信用。
18.Suchachancewasdeniedme.译成:我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19.Asiawaspassedoverbytheindustrialrevolution.译成:工业革命没有光顾亚洲。
20.Wedecidedthatasitwasonlyforafewdaysourpocketbookwouldstandthestrain.译成:我们断定,由于我们只呆几天的时间,我们的钱袋子还不至于告罄。
22.Thenewsmediawerebarredfromtheparty.译成:没有让新闻记者采访这次宴会。
23.Heaccusedtheadministrationofstandingstillonvitalissues.译成:他指责行政部门在重点问题上裹足不前。
24.IamtemptedheretoaquotationwhichIowntoEinstain.译成:在这里,我不禁想起爱因斯坦的一段话。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英语中的正说译成汉语中的正反说均无不可。翻译的时候也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Thegovernmenthadsomethingofacase.译成:政府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或可译成:政府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在把实际动作动词改译为言语和思维动作动词时,也可以把正说转换成反说。例如:
Theofficialsminimizedthesenator'scriticisms.译成:官员们指出,这位参议院的批评根本不值得重视。
3反说变正说
在英汉翻译中,反说变正说比较困难一些,既要求译者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还要求译者用心思索。现在略举数例如下:
1.Helivedinaninsecurebuilding.译成:他住在一座危楼中。
2.Astateofuncertaintymustdisgustandalarm.译成:扑朔迷离的政局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惊恐。
3.Itneveroccurredtomenottoendeavortodoso.译成: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打退堂鼓。
4.Inspiteofourmentioningmanytimes,theywouldnotfollowourplanandgotheirownways.译成:虽然我们提醒多次,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己见。
5.Evidentlyhehadthefirstqualityofanangler,whichisnottomeasurethepleasurebythecatch.译成:显然,他具备了垂钓者最重要的品质,即,以垂钓为乐,不管钓多钓少。
6.Thethoughtofreturningtohisnativelandneverdesertedhimamidhistribulation.译成:在苦难中,重返故土的念头始终在他心头萦绕着。
7.Hisspeechleavesnothingtobedesired.译成:他的演讲好极了。
8.Thesearenotalwaysunmixedblessings.译成:这些事情并不是总是纯益无害。
总之,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无论是从原文的肯定形式转换为译文的否定形式,还是原文的否定形式转换成译文的肯定形式,或是保持原文的形式,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最主要的还是要由译文的内容来决定翻译的本质。正说和反说的相互转换是翻译技巧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属于引申的范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方能够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高雷.英汉翻译中的正反译与反正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11).
中英互译篇2
1引言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http://化交际。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王佐良,1989)”。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王佐良先生(1989)曾经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在英汉互译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1翻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障碍
1.1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取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学生接触外来语的机会很少,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习惯了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而由于民族语言与汉语存在语义上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又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以汉语为中介学习英语,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语义困惑和障碍。他们按照自己的母语来理解和表达汉语,致使汉语的很多地方对他们来说都难以理解,再用这样的汉语来理解英语,其难度可想而知。再者,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处于汉语的大环境中,缺乏语言练习所需的真实环境,学生易受汉语语法、篇章结构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英语表达不够准确、不地道。
1.2文化障碍
由于英语的文化导入不够,受到自身民族语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在翻译时经常出现字对字的中文式英语。如,学生在翻译个人简历时,把政治面貌”译成politicalappearance”,把eatone’swords”译成食言”,把clock-watcher”(老是看钟等下班或下课的人)译成看钟人”。这些译文都是由于对汉语原文或对英语词汇的含义理解不正确以及对英文文化不了解造成的。鉴于此,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导入英语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相关文化,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的成因以及如何跨越文化障碍,使翻译教学取得成效。
2翻译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注重文化差异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翻译离不开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渗透着文化的影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只有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邓炎昌、刘润清,1990)。比如apple”这个常见词,如果有人说:oh,thatisanapple.”若是翻译者只知道apple”为苹果”,他很可能会出错。(曹青,2000)因为apple在英语中具有象征意义,意为诱惑。又如red”一词,在汉语中意味着喜庆和吉利,但英语中red”却有残暴、不吉利的意思,意味着流血。如themurdererranawaysoasnottobecaughtred-handed”(凶手跑开了,以免被当场抓住。);而在另一个句子中,talentedasheis,ifthenewmanagerisnotgivenfullpowerinpersonnelmanagement,hewillfailtogetthecompanyoutoftheredjustlikehispredecessor(新经理虽然有才干,也将和他的前任一样无力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除非他可以全权管理人事)”。又如peasant(apersonwhoworksontheland,esp.onewhoownsandlivesonasmallpieceofland;apersonwithouteducationormanners)”一词,其英语的含义和汉语的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意义并不对等,但是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只要父母是农民的,都把自己的父母统称为peasant”,在翻译时,也把农民”一律译为peasant”。而事实是,中国现代农村(尤其在农业发达地区,多种产业并举的地方)的农民,应译为farmer;而那些至今在山区耕种小片土地并以之为生的农民仍然译为peasant(杨复兴,2007)。”因而,不难看出,注重英语文化的背景
转贴于http://
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当重要。
2.2增强文化意识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于文化之中。翻译中的大多数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联想意义的差别,成语与典故的翻译就属于这种情况。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英语典故的翻译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英语里有很多由《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davidandgoliath”,意为大卫和歌利亚”,大卫是个牧童,在与巨人歌利亚交战时用弹弓将巨人射死。后人以此来比喻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斗争,结果是弱小者取胜。又如汉语中的他壮得像头牛”,在英语中却要说heisasstrongasahorse”,因为在中国农村,牛是农民的好帮手,而英语国家早期则是用马来耕地的(许文胜,1997)。
而像‘高原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转眼已见‘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上出来穿毛衣,中午只能穿衬衫,到了晚上又得披大衣了”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文化负载十分丰富,有些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尚费劲,更不用说在英语里找到十分满意的译文。因而,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导入英语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差异意识,使学生善于识别句子、段落、文章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3加强教师在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最大限度汲取文化知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巩固http://所学知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原文向学生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收集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导入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族习俗以及民族心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传统观念,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跨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中英互译篇3
【论文摘要】:"信、达、雅"为一般英汉互译之标准,而音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翻译是一门艺术"。音译,其为求其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有更好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对译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引言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音译作为英汉互译中最特殊的一种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的英汉互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音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使打翻译达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两个特点:
1.音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音译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音译,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例如:
AWidowBird
Awidowbirdstatemorningforherlove
Uponawintrybough;
Thefrozenwindcreptonabove,
Thefreezingstreamblow.
Therewasnoleafupontheforestbare,
Noflowerupontheground,
Andlittlemotionintheair
Exceptthemill-wheel''''ssound.
译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译成"悲鸣",将wintrybough译成"寒枝",将freezingstreamblow译为"冷风何萧萧",将mill-wheel''''ssound译为"喧桔槔"。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私以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音译美表现出来。
2.音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美
音译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译波斯诗人俄玛(Omar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徐志摩的《哀曼殊斐儿》,其音译之美曼殊斐儿,乃是爱尔兰女作家,年轻早故的她在志摩笔下有着令人眩晕震颤的美;而曼殊斐儿这四个字将其冰清玉洁的美好气质衬托得贴切无比,令人神往。这仙女般的名字,是KatherineMansfield的音译-现时译作凯瑟琳o曼斯菲尔德,但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诗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英文名字罢了
柏杨的《翡冷翠》其音译,引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Firenge或英文名Florence)令人读后瞬间心里仿似从仙境掉到了人间。
还是徐志摩的独创,将Cambridge译作康桥。虽然主观,但比起同样半是音译半是意译的剑桥,却多了些象征的意韵。歌咏康桥的诗篇也和这独特的名称一起经久不朽。
把Violin译作梵婀铃,来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换作小提琴,大约就少了一种婉约清丽的和谐。
大仲马的《三剑客》,里面多次提到法王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还有巴黎的著名大道"香榭丽舍"(lesChampsElysees)。只觉得实在是妙不可言,一定是极为美好的场所。枫丹白露其法语本意是"枫树茂密有清泉的所在";而香榭丽舍本意是"欢乐所在的田庐";此情此景,如诗如画-不仅字音几近,字意也非常美妙得十分相似。
"香奈尔(Chanel)"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音译;我想很多女孩儿一见这个名字就会喜欢上它-如梦似幻的性感、温柔和芬芳,作为女性化妆品和时装的品牌实在合适不过了。
中式的美丽音译,还有很多体现在电影名字上。比如把非常平淡直白的的《滑铁卢桥》译成《魂断蓝桥》;气氛悠然而出,让人感觉一定是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译作《廊桥遗梦》、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婚外情,恰恰是这样如此平凡的题材,却被高明的艺术家渲染得缠绵悱恻,哀惋动人,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的人格魅力,使得整个作品甚至亘古以来无数男欢女爱悲欢离合的故事,升华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外的收获》译作《鸳梦重温》...如古典的四字骈文,优雅微妙。美国有个以前的印第安人居住地Yosemite,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经常有灰熊出没,就用了印第安人语的"大灰熊"作地名,谁知中式的音译却把它变得如此巧妙。
二、结束语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含有物象的基因,具有某种空间性和可视性,有一种模糊的图画美,正如著名诗人闻一多所说:"惟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变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可是中国文学,你不必念出来,只要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立刻就可饱览绘画的美。"老舍先生说的"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我们特有的,无可替代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译后使读者看到思想之美,意境之美,感情之美,做到音、形、义兼美,"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在英汉互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2]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中英互译篇4
【关键词】英汉互译;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习俗;地理环境
所谓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设计的总模式。它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由社会习得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指受社会成员决定和制约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不仅包括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还包括语言。文化具有象征性,而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语言也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美国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所以,要想搞好翻译,必须注重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该部门文化的理解。如果他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在汉译英中,需要了解大量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给我们带来了难译性,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度标志着等值等效的翻译度。为此,译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语和源语,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文化转换。笔者拟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和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及道德观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在文化个性上,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价值;东方人讲究社会伦理,西方人则讲究个体道德;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东方人以形象、综合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西方人则以抽象、分析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都有体现,翻译应特别注意,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东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一大差异表现在称谓用语上。首先是对父母以外的亲属的称呼。英语中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几个词分别表示亲属中的长辈、平辈和晚辈;而汉语中则多达几十种,要把是否血缘关系、是否姻亲关系以及姑、表、堂等各种关系用称谓全部表达清楚。这种复杂的称谓系统严格地划分出家族中的长幼尊卑,而英语中人们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这里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中国受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尊称和谦称的运用在中国也很普遍,称自己为“鄙人”,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的为“令郎”;称自己的老婆为“贱内”,称对方的为“尊夫人”;称自己的意见是“浅见”、“愚见”,别人的是“高见”等。对待谦虚,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往往欣然接受,说声Thankyou;而中国人却不像他们那样直率,习惯用“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一类用语来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这样价值标准的不同,就容易造成误解,以至于还会闹出笑话来。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女士会见外国朋友,要求翻译要严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许走样。老外一见到她,立刻拍马屁道:“Youareverybeautiful.”翻译照翻,女士心花怒放,嘴上还要谦虚一下:“哪里,哪里”。翻译不敢怠慢,把女士的话翻成英文:“Where?Where?”老外一愣,还有这样的人,追问哪里漂亮的,干脆马屁拍到底:“Everywhere,everywhere.”翻译:“你到处都很漂亮。”女士更高兴了,但总是要客气一下:“不见得,不见得”。翻译赶紧翻成英文:“Youarenotallowedtosee,youarenotallowedtosee.”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家都把赞扬看成是对他们的鼓励、认可、赞同,只不过表达对这种赞扬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习惯向称赞他们的人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要表示谦虚。在翻译时就要了解这样的差别,对语言进行调整,甚至于要符合对方语言习惯,即使意思有很大改变也在所不惜。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解,甚至尴尬的场面。
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flag红糖brownsugar,红茶blacktea等等。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with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yellowdog可鄙的人,ayellowlivered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黄色书刊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能够表示汉语中的意思的词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jokes下流的笑话,bluefilms黄等。蓝lue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有时也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如:bluetalk下流的言论、bluevideo黄色录像。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黑lack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颜色。在翻译时译者多选用表示悲哀的字眼。black在英语中还象征愤怒和气愤,如:blackintheface脸色铁青。总之,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英汉颜色词的词义有时相当,有时相佐。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三、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有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例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人们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见利忘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切不可硬要将异族文化向本族文化靠拢,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娴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汉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常常用牛耕地,由于“牛”在生产劳动中成了人们的好帮手。中国人对“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因此,中国人说“他像老黄牛一样干活”,“他有一股牛劲”,而英国人则说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而汉民族则在亚洲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水),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比喻,其喻体均取自海洋,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比喻,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在魔鬼和深海之间)。汉译则取意为进退维谷。
五、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ThoseweredayswhenthesunneversetontheBritishflagnorroseonmanyanEastEndhome.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再来看看“apple”组成的两个习语“betheappleofsomeone’seye”和polishtheapple”,译者若按照字面上去理解和再现,便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只有深挖其文化的沉积和习俗才知前者源出圣经《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32章第10节一段所说。在西方,古代以“apple”比作瞳孔,用相应的汉语来译,应为“掌上明珠”。而后者,因为过去美国学生为了讨好老师而把擦得闪闪发亮的苹果送给老师。这一习语从此风俗而来,用汉语即“阿谀奉承”。
六、结束语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的失误,往往并不是因为译者遇到了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而是由于译者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了转达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尊重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观念,不能把源语读者的文化观念强加给译入语读者,也不能用本文化类型和标准来解释其他文化。因此,译者要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作出对等的文化传译翻译技巧和原则,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中英互译篇5
关键词:英汉互译;艺术性;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34-02
一、理论背景
翻译艺术性和科学性之争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英国的约翰?德莱顿就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作为译者必须具备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当然这与他诗人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之后的泰特勒在翻译艺术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谭载喜(2004)在评论他的《论翻译的原则》时说:确立了应用于翻译艺术中比较细微的和难以应付的从属规则和理论。在翻译的科学论方面,黄振定(2008)认为进入19世纪西方译论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了德国,而德国历来善思辨重分析,尤以施莱尔马赫和洪堡特为代表,二人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翻译的见解,开20世纪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之先河。这种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探讨一般翻译活动突破了经验性的束缚,带有浓厚的科学论色彩。
进入现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翻译应该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黄振定在他的《翻译学:艺术论和科学论的统一》一书中说“概言之,主张‘翻译是一门艺术’的,是一种文艺美学观,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的,是一种语言科学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乃至在现代趋于自觉的矛盾综合”。黄振定还指出了翻译思维操作的两种基本方式:解构―重组和直观―摹拟。他认为这两种操作方式分别体现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且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本文就试图从这两种翻译的基本操作方式出发,基于具体的翻译实证研究,揭示学者们在翻译思维过程中一些普遍的规律性,以期对翻译研究者尤其是入门者有所启发。
二、翻译中科学论的体现
罗杰?贝尔(2001)指出翻译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级联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三个主要阶段―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分析和综合。虽然在实际中并不是每个译者都是这么去做,但是我们多多少少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做类似的分析与综合。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Itisanillwindthatblowsnobodygood.(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本例从原文到译文的跨越度还是很大的,原句使用了“Itis...that…”的强调句型,字面意思是说坏风对谁都没有好处,也就是大多数风对人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当理解到这层涵义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不仅仅是在讨论风的好坏。所以译文将风的概念引申为世事不可不谓之精妙。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英文原文是以极端的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了“皆”来肯定这种规律性。相对于普遍性而言,特殊性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这样更易于论证。所以要正确译好这句话,就要深入理解句子结构、字词的意思。
类似这种用极端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的例子还有很多,林佩汀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还罗列了几个类似的例子:Itisawisemanthatnevermakesmistake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Itisabadactionthatsuccesscannotjustify(胜者为王)/Itisagoodhorsethatneverstumbles(马有失蹄)。
例二:Itwasmorningbutthewinterskyisdark.(译文:一个冬天的清晨,天色十分阴暗)
此句初译可能会被译为:虽然是早上,但是冬天的天空很阴暗。这种翻译不仅保留了原句的句式结构,而且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改变。改进后的译文使用了移就的手法,把原文中修饰“天空”的“冬天”用来修饰“清晨”,这样的改进很明显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读起来也更为顺畅。这种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变换已达到符合目标语语用习惯的例子还很多。比如:
例三:原文:Dexterwalkedthestreetsatnightwhenthedarknesswasdampasrain,wonderingthatsosoon,withsolittledone,somuchofecstasyhadgonefromhim.(F.ScottFitzgerald:“WinterDreams”)
译文:晚上,空气里潮湿的可以滴下水来,德克斯特走在黑沉沉的街上,心里感到惘然:曾几何时,一事未成,多少欢乐已经化为泡影。(蔡慧译)
原文中“黑暗”是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在译文中却用来修饰“街道”,隐喻在原文中的“空气潮湿”这样一个概念也被译者翻译出来。译文创造性的用汉语流畅的方式表达了原文的情感,灵活多变,真切贴人。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译者才能得出如此精确的理解。
三、翻译中艺术论的体现
林语堂(1933)在他的《论翻译》中说:“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黄振定(2000)认为艺术的再造并不限于感性形式的外壳,也包括语言的思想内容、包括情感风格。就这个层面来说,例三中译文的情感再现也可以理解为直观―摹拟即艺术性的翻译操作方式,这体现了翻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性的体现。
例四:原文:Getalivelihood,andthenpractisevirtue.(先谋生而后修身―钱钟书译)
原文是一个祈使句,译文也是一句说教色彩很浓的话,非常有趣的是原文是七个词,译文也是七个词,钱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双语功底,译文浑然天成,不假装饰,出语成章,以地道的汉语充分展现了原文的“神”。
再比如,例五:原文:Wearebutpassingguestsfromwhoknowswhere?Saynotthyhomeishere,
thyhomeisthere.
Itsuitsme―whatI’vegotandwhatI’venot.
Theplumflowersbloomhere,there,andeverywhere.(林语堂)
译文: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张振玉)
译文虽然和原文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是在读到这样高水平的译文的时候,译文给读者一种一份强烈的原创的感觉,其实这种原创性正是深深植根于译者的语感修养。张振玉的译文工整而又韵味十足,可以说是兼具形象和情感,是对语言的情感风格的有效直观和摹拟。
例六: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译文:Toremainwhole,betwested!
Tobecomestraight,letyourselfbebent.
Tobecomefull,behollow.
Betattered,thatyoumayberenewed.
Thosethathavelittle,maygetmore,
Thosethathavemuch,arebutperplexed.(ArthurWaley译)
本例中的老子原文用语凝练,浅显易懂,结构工整,节奏感强。译文中对这些品质一以贯之,结构大体一致,同时细微处富于变化,展现了译者超强的语言功底,对原文的形和情的直观与摹拟十分的到位。
如前文所说,解构―重组和直观―摹拟两种翻译操作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这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例七:原文:SetalongtheblueDanubebeneaththewoodedhillsoftheWienerwald,whichwerestuddedwithyellow-greenvineyards,itwasaplaceofnaturalbeautythatcaptivatedthevisitorandmadetheViennesebelievethatProvidencehadbeenespeciallykindtothem.(WilliamL.Shirer:TheriseandFalloftheThirdReich)
译文:维也纳位于维纳瓦尔得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山坡上到处点缀着黄绿色的葡萄园,这是一个富有天然美景的地方,外来的游客固然为之心醉神迷,维也纳本地人也自以为得天独厚。(董乐山等译)
原文中使用了过去分词词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句式成分比较复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依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原句中的过去分词词组(SetalongtheblueDanubebeneaththewoodedhillsoftheWienerwald)、两个定语从句(whichwerestuddedwithyellow-greenvineyards和thatcaptivatedthevisitorandmadetheViennesebelievethatProvidencehadbeenespeciallykindtothem)分别译成四个小分句,在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汉语规范,读起来也更自然贴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贴切和自然的行文也是源于作者对原文的艺术性再造之功,译文秉承了原文舒缓轻快、富于文采的特点,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四、结语
郭沫若先生曾说:“一个翻译工作者至少必须精通一种外文,懂得第二第三中外文,除这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本国语文的修养。”可见做一个好的译者并不比做一个好的作者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观―摹拟和结构―重组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操作方式对我们翻译活动的主导性,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意识到这两种操作方式的存在,意识到翻译既是科学性又是艺术性的活动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识别和运用它们对于改进我们的翻译实践水平、指导我们的理论建设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振定.析翻译操作的两种基本方式[J].中国翻译,2000(3).
[2]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老子.道德经(ArthurWaley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RogerT.Bell.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朱明炬,谢少华,吴万伟.英汉名篇名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中英互译篇6
【关键词】词汇搭配;目的语;源语
首次将“搭配”这一概念引入语义学理论的是语言学家弗斯(Firth)将搭配(Collocation)定义为“基于惯常的共现关系而衍生出成语性或惯用性语义关系的独特性词语组”。随后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搭配做出了不同的界定。里奇认为,搭配简而言之各个单个词语独特的属性,搭配意义是指一个词语由于通常出现在它周围的词语的意义而获得的各种联想。辛克莱将搭配界定为一个文本中两个或多个词语在彼此相隔很近的空间内出现的现象。搭配即搭配关系。通俗地讲,搭配就是指一些词经常较固定地和另一些词用在一起。用语言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词语在同一序列中的共现(co-occurrence)。共现的词语之间存在这一种相互期待,即搭配关系。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词语搭配研究的新途径,从而对搭配问题形成更加完整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丰富了搭配理论。
不可否认搭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语的语义,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帕默曾说过:一个词语的全部可能的搭配对于语言学家来说实质上就是该词语的意义。由此可见搭配与语义的决定关系。就汉语中的“打”字而言,它有二十几个义项,对其意义的确定就只能靠其前后的搭配关系:
打毛衣(编织)、打酒(买)、打杂儿(做)、打官腔(操着)、打水(取)、打炮(发射)、打针(意为“注射”)等。同样,此原则同样适用于英语中,如heavy:
aheavyblow有力的打击aheavycrop大丰收heavytraffic拥挤的交通heavyapplause热烈的掌声heavydiscussion重要的讨论heavysmoker烟瘾很大的人heavyschedule安排紧凑的日程aheavyinvestor巨额的投资者aheavyrain大雨aheavythinker思想深沉的人)等。如上例子不难说明一个词的义项之多,导致其搭配问题何等之复杂。
正因为如此,许多翻译研究学者均对搭配给予了极大关注。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首先就是要实现其中所涉及的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在搭配方面的跨越。众所周知,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通性,这是翻译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与此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歧异性。对于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来说是非常自然的搭配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却不一定如此。这也正是翻译常常面临重重困难的原因所在。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之一便是搭配。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律将目的语中的词语搭配去套译源语中的词语搭配,势必会产生搭配不当的问题。就英汉互译而言,由于英语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歧异性,更是不可以一律使用汉语的搭配方法去套译英语的词汇搭配的。也不可以一律使用英语的搭配方法去套译汉语的词语搭配。比如,汉语中有长处和短处之说;但英语中却只有shortcoming之说。两种语言之间搭配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可见一斑。
因此,纽马克曾说到:“只要在源语中有普遍接受的搭配,译者就需在目的语寻找并运用其对应语,如果该对应语存在的话”。但很多时候,因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所存在的歧异性,要在目的语当中找到源语的搭配的对应语很难。就英语和汉语而言,搭配方面确实存在着完全对应的状况,但多数情况却只存在部分对应或不对应的情况。英汉互译时若存在部分对应或不对应的情况,译者应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知识图式,在目的语中寻找一个与源语的搭配在意义上和功能上相当的表达来再现原文信息。
下面,就英汉互译过程中所碰到的涉及搭配的主要情形予以描述并就如何在此情况下进行语言之间转换提出一点拙见:
1)源语中同一动词因其意义笼统,可与不同名词搭配,在目的语中需要运用能与名词搭配得当的不同动词进行表达。如:
打毛衣toknitasweater打杂儿todooddsandends打官腔totalklikeabureaucrat打炮tofireacannon打针togiveorgetaninjection
另外,有些情况下在将源语中的动词翻译成目的语时,可根据语体风格的正式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法。如主持工作(totakechargeofwork)、主持婚礼(topresideovertheweddingceremony)、主持公道(toupholdjustice)。
2)源语与目的语均有各自的习惯性搭配,翻译时须尊重目的语的搭配习惯。例:
学习知识不是tolearnknowledge,而是toacquireknowledge;
生活水平不是standardoflife,而是qualityoflife;
好票不是goodtickets,而是goodseats;
强硬措施不是strongpolicy,而是toughpolicy;
【中英互译(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6篇) 2024-07-23
中英互译(6篇) 2024-07-23
论语全文(6篇) 2024-07-23